早在去年10月份,一条有关“杭州有块工业污染地”的微博短短几天内被转发3800多次,“工业污染用地”一词再次进入杭州人的视野。该微博称,杭州一块退休工业土地的表层和底部土壤已经被重金属污染,如改为民用或公园,必须修复或换土。
虽然经环保部门辟谣,证实所谓的“工业污染土地”已经被修复。但许多市民因此惦记上了脚下的土地,杭州市“两会”期间,本报热线96068响得格外频繁。昨天就有市民谈到了这条4个月前的微博:“污染土地”有多严重?杭州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土地的?
无独有偶,今年杭州“两会”上,不少委员和代表也把焦点对准了杭州的“污染土地”。
疑问
杭州有多少土地被污染
其实所谓的“污染土地”范围很大,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性状和质量变化,构成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大家关注较多的是其中一块——城市退役工业土地,这些地方原来往往都是一些工业园区的旧址。
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卓未龙就一直在关注土地污染的问题。
经过实地调研,他发现杭州退役工业场地中,相当部分的土地和地下水由于长期开发,已经受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政府对老城区内大批工业企业开展‘腾笼换鸟’工作,置换出大量的优质后备土地资源,但是有些土地是受过污染的。”
可是,这样的污染土地到底有多少?有没有一个部门知道?这是卓未龙的忧虑。
同时关注“工业污染土地”的,还有张天立委员,他认为,“污染土地”很难单纯依靠土壤的自净能力,一些有机物污染可能需要五十年至上百年才能有所好转,严重的甚至要花上千年。
张天立在调研中同样发现,杭州“工业污染土地”的总量、污染程度一直没有具体确切的资料,基本处于监管真空的状态。“这是个全国性的问题,现在应用的主要是2006年的全国土壤调查资料,但当时的取样调查方式比较粗糙,随意性较大。”
建言
杭州市应率先打出“土地修复”的金招牌
张天立觉得根据国内外生态治理的经验教训,要治理“工业污染土地”,信息公开至关重要。“目前这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土壤污染调查数据、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地是否受到过污染等信息老百姓不知道,甚至有的当地政府、人大、政协也都不知道。”
与水污染的治理相比,土壤修复的代价要更高,而且土壤修复的程度跟用地性质有关,居住用地、公园用地、展览用地的修复都应有各自的标准,每一块场地的修复费用根据实际情况也都有区别。
为此,卓未龙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退役污染工业场地修复进程的建议》的提案。
他认为杭州的土壤环境信息缺乏有效的采集、管理和共享机制,参考标准不合理,导致修复失败率较高。为此,他呼吁建立跨部门统一协调机制,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加强对企业停产搬迁过程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而已经处于修复的土壤中,同样存在问题。“有些房屋开发商急于开发,就希望修复时间短、费用尽量低。再加上没有规范、统一的评估和验收标准,因此,最终的修复质量无法保证。”张天立觉得,杭州市应该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树起污染土地管理与修复的金字招牌。
回应
杭州“退休”的土地中,受污染的不足1%
昨天,记者向杭州相关职能部门求证,相关负责人坦言,相比水和空气,土壤污染很隐蔽,在国内一直未被重视。不过,从2008年开始,污染土地的处理,已经被杭州市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
比如《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储备经营性用地出让前期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27号),就首次对污染土地的修复确定了两个原则:
一是谁污染谁治理,如果主体已经消失了,就由政府埋单;
二是污染土地上市前必须得修复,不达标就不能交易。
较早的关注,也让杭州积累了污染土地修复经验。“我们综合了北京重庆江苏上海等地的治理经验,权衡利弊,最终引进了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评估模式,确保不放过一块污染土地。”杭州环保局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的程序是:企业在退出某块土地后,重新上市前必须先过环保关。
首先是评估,第一步由杭州环科院采样;第二步是重点勘察污染物分布,进行详评;第三步,对土地进行最终的风险评估;第四步再决定是否需要启动修复。
其次是修复,用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公司进场操作。
杭州市环保局统计显示:从2008年开始,杭州市退役的土地总量在400多块,但经过检测,受污染需要修复的土地只有个位数,不足1%。“杭州本身不是重工业城市,加上政府的介入,确保了修复资金,在修复上能够保持主动。”
隐忧
国家标准暂缺,环保企业鱼龙混杂
杭州在污染土地的治理上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不管是环保部门,还是环保企业,“污染土地”都还是一个敏感话题。
这其中的一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尚无污染土地修复的统一标准。简单地说,污染土地修复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的?什么样的资质才能进行修复作业?修复期该如何规定?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对环保部门来说,只能靠经验,参考国外的标准,在实际的执法中也就缺乏了依据。以杭州为例,虽然杭州明确了污染土地上市前必须得修复,但环保部门缺少一个硬杠杠。
对环保企业来说,这个话题就更敏感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这一行鱼龙混杂。虽然没有国家标准,但涉及的修复资金往往巨大,少数企业都是看中了经济利益才纷纷进入的。
不过,有消息称有关土地修复的国标目前已在制定中。而杭州环保部门也表示,在国标出台前,将先按照杭州的管理办法作为地方处理污染土地的重要依据。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