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量化宽松”和新的CPI指数颁布来临之前,为财富寻求避风港,是每一个拥有投资能力的社会人的本能。无论资产多寡,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品,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不动产仍然是上佳之选,其又因住宅市场受政策所限日益严苛,商业地产又被奉为上选中的上选。
买铺即是保值?这种说到底可不可取,我们不能直接说出来,因为最起码大量的基础事实没有出现。
中国人的财富自尊,总是被一种从众心理所左右,在大势来临之前,积极与消极总是在一线之间,区别是有没有可挥舞的道具可利用。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就曾一语道破:“通胀心理已经成为中国通胀动态的一个重要乘数。”注意是“乘数”,在这里“通胀心理”充当一种消极负面的道具,挥舞起一种财富自卑的情绪。而积极正面的道具是什么?在没发现更好的道具之前,不动产、特别是商业地产仍须继续肩负这一使命,扮演对冲货币贬值的必要手段。
争论将长期存在。比如,凭什么认定商业地产是货币贬值的最佳对冲手段?
须指出,这是基于不动产的特征而言。房地产具有使用长期性、保值增值性、区域性、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其间主要是指房地产的保值、增值性。
打个比方,如果你手头有闲钱放在银行的话,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实际会产生“负利息”的现象,假如你有50万,存银行10年后共本息70万,表面上看70万比50万多,实际上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十年后的70万还没有现在的50万购买力大。反之,用50万闲钱去买房的话,若干年后房屋升值到100万,这就抵消了货币贬值那部分,并且还能获利。简单地说,房地产是货币贬值对冲手段就是这个意思。
而商业地产,受益于房地产宏观调控范畴的“格外开恩”,几乎是继承这一理财功能的不动产品类的惟一。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