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普陀而言,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是全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从中各取一字,提出构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引领带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同向发力。今年1至8月,普陀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04.3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位列全市各区首位,落地税收亿元级项目11个、千万元级项目123个,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
创新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普陀而言,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宁创新共同体、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是全区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从中各取一字,提出构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引领带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同向发力。
今年1至8月,普陀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04.3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位列全市各区首位,落地税收亿元级项目11个、千万元级项目123个,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如何以“中华武数”为引领,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普陀,举全区之力推进“中华武数”科创平台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中以(上海)创新园为例,园区是普陀区“中华武数”科创布局里的“打头阵”的一块科创“金字招牌”。三年时间里,普陀区中以(上海)创新园内已落地各类知识产权500余项,已建成中以创新成果孵化加速服务平台和国际数字安全与生态运营中心。在一个由英雄金笔厂老厂房改造焕新而来的科创园区里,这里面积不大,1.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如今已“满租”,集聚了涵盖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信息等137家企业,其中8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各类融资超5亿元。
中以(上海)创新园
此外,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正全力打造集成电路研究平台,推进建设人工智能芯片、光刻胶、车规级芯片3个功能型实验室,发起设立了长三角高端智库联盟,落地了40余家高科技企业。武宁创新共同体于今年4月19日正式成立,把武宁路沿线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凝聚起来,推动“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发展。海纳小镇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发布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海纳工程院揭牌运行,正在加快建设数字交通等示范性应用场景。同时,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成立科创基金等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在“中华武数”的科创布局下,普陀更是串起了全域的科创资源,聚焦修炼科创“内功”,汇聚协同发展的合力。
比如:普陀拥有华东师大和同济大学沪西校区等知名高校、16家科研院所、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千余家科技企业。
把这些创新要素和主体聚合起来,深化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普陀立足“中华武数”科创布局,重点围绕“武林大汇”四个字下功夫。
“中华武数”科创布局
围绕“武”字,坚持以党建引领,发挥“靠谱”区域化党建联盟的作用,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拓展服务阵地、创新活动载体,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走访联系机制,在穿针引线中打造强劲的“红色引擎”。比如,普陀以党建为抓手,成立了武宁创新共同体科创人才实践基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院所、平台、企业推出一批实践锻炼岗位,借助华东师大、同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资源“订单式”推出人才培训项目,努力打通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
武宁创新共同体活动现场
不仅如此,围绕“林”字,做优生态。普陀着力构建“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围绕“大”字,做大产业。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对重点产业图谱进行细化,瞄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网络安全、数字广告等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围绕“汇”字,深化合作。强化系统思维,推动平台、项目、技术、机制一体化布局,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资源整合、项目对接、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下一步,普陀区将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的新亮点,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丁婉星
编辑:吴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