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落地,住建部正在布一个大局

写字楼网-ddzxzl-com 行业资讯 27 0

  新规落地,住建部正在布一个大局-第1张图片-叠叠租写字楼网建筑工程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近期,福建省住建厅发布《福建省培育新时代建筑企业自有工人试点工作方案》,从7月份开始,将开展建企培育自有工人试点工作。试点范畴将涵盖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试点时间为期两年。

  此举的目的,是提高施工现场自有工人的比例,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的自有工人比例。

  所谓自有工人,就是建企要与工人鉴定劳动合同,将工人纳入为建企的正式员工。

  这一消息出来后,网上不少人评论称,这是要“干掉包工头”。

  明源君则认为,培育自有工人的影响,绝不止于此。这一政策的背后,整个工程行业正在酝酿一场深层次的变革……

  新规落地,住建部正在布一个大局-第2张图片-叠叠租写字楼网传统用工模式难以为继各地纷纷试点培育自有工人

  试点培育自有工人,福建省不是个例。

  重庆市早在2022年就已经出台文件,推动自有工人培育试点工作。截至去年,重庆市已经将55家建筑企业纳入试点工作。

  据规划,到今年重庆试点项目上的自有工人人数达到施工现场总人数的25%以上。危大工程应全部由自有工人施工。

  除此之外,甘肃、陕西、四川、安徽等地也都提出了类似的倡议,鼓励一级及以上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通过投资新设立或控股、参股、合并等方式,设立建筑劳务公司。支持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通过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核心自有建筑工人队伍。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长期以来都是层层分包模式,总包分包给专业分包,专业分包又分包给劳务公司,农民工与劳务公司之间,还隔着一层班组(包工头)。

  这种模式沿袭多年,虽说存在即合理,但弊端却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农民工老龄化,年轻一代又鲜有愿意从事施工工作的。劳务市场用工荒一年比一年明显,劳务工人面临断层的风险。

  其次,这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民工的工资发放,然而,层层分包之下,农民工要拿到工资始终比较曲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

  再者,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动建筑产业化、建造智能化,希望通过技术升级带动建造方式的转变。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等、数字化管理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建筑工人的要求也随着提高。

  然而,现阶段的劳务工人,大多是闲散的农民工,并不具备行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专业能力。这也催生了市场对于专业化的产业工人的需求。

  新规落地,住建部正在布一个大局-第3张图片-叠叠租写字楼网

  鼓励培育自有工人

  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鼓励建企培育自有工人,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从现阶段来看,建企对此有一定的抗性。

  一方面,将劳务工人转为自有员工,意味着少了劳务公司垫资这一资金来源,建企还必须与工人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还要为工人缴纳社保公积金,用工制度也要求更规范。这极可能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工程建造过程不可控因素繁多,且很多节点仍未达到标准化作业的程度。这就导致,现场的用工需求变数多固定难,存在大量的临时用工、待工的情况。

  传统的劳务用工模式相对灵活,而转为自有员工后,一旦出现生产任务不饱和,便可能造成窝工,浪费人力成本。

  再者,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局势依然严峻,过去层层转包的模式,劳务公司某种程度上分担了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而一旦将工人纳入自有员工,建企的安全生产压力将更重。

  别说建筑企业,就是作为发包方的建设单位(比如开发商),对此也颇有担忧。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施工单位增加的成本,最终大部分还是要转嫁到建设单位身上。

  各地出台的文件,配套了一系列的优惠支持政策,同时,对于建设单位的责任也做了明确指示。

  比如有的地方提到,“适当调增试点项目安全文明施工费费率。支持建设单位对试点项目实行优质优价奖励办法。”

  也有的提到,建设单位要求施工单位提供履约保证金的,应向施工企业提供相应的工程款支付担保,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工程款支付不及时的问题。

  此外,对试点企业全部免交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非试点企业自有工人数量符合企业自有工人配备数量要求的,所有新建项目全部免交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正如硬币有两面,建企培育自有工人,对于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来说也有一定程度的利好。

  过去,由于工人非自有,建企对于工人的调度权限有限,管理也很难到位。现场用工不透明,很容易走向两种极端。

  一种是抢工期的时候,劳务公司往往无法及时有效的组织劳动力,造成现场用工不足,无法满足进度要求;

  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现场劳动力过剩。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存在需要临时增加用工的情况。很多项目一抢工,乌泱泱的上来上百甚至几百个人,事实上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恐怕建设单位也说不清楚。

  有的房企引入了数字化管理系统检测用工情况,要求工人信息提前录入,进入工地要人脸识别。不过,在临时用工人数众多的抢工期,这道程序也形同虚设。

  当前,降本增效提质行业共识。但落后的生产方式,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标准,很难渗透进劳务公司、包工头及工人。

  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些房企及施工单位希望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规范管理流程,以此削减现场人手,但在落地的过程中遭遇不少劳务公司或包工头的阻力。

  无论是从宏观形势,还是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培育自有工人都势在必行。

  新规落地,住建部正在布一个大局-第4张图片-叠叠租写字楼网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中央正在下一盘大棋

  任何一个行业,在初始阶段都是混沌状态,野蛮生长。

  走向成熟的过程,有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产能出清,优胜劣汰,而后进入到专业化、精细化的阶段。

  建筑业便是处在这样一个转型阵痛期,尽管目前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但产业化、智能化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对此,中央已做出系统化的规划:

  到2025年,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事实上,早在2022年底,住建部便在全国选定了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希望通过这批试点城市将智能建造模式跑通,再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截止2023年,试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全国共形成758个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其中住宅类项目209个、城市更新类项目17个。

  506家企业已经纳入智能建造骨干企业培育名单。

  各地共颁布实施47项智能建造相关标准、定额和导则,内容涉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项目评价等方面,其中建筑机器人补充定额已在6个城市落地实施。

  另外,有99所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或方向,2022-2023年共招生9101人。

  可以看出,这套组合拳是从技术到管理到人才储备全面发力。而培育自有工人,毫无疑问,是承接工艺技术升级的需要,也是完善智能建造生态圈不可或缺的一环。

  尽管这条路目前仍然坎坷,但前景一定是光明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