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了一篇令人遗憾的报道。这篇题为《杭州房产降价调查 天量库存或引爆商住房降价潮》的报道称:“12万套仅仅是住宅数量,而对于杭州来说,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其商户型房产数量,目前库存就高达44万套。”很多新闻门户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并且把标题直接改成了《杭州44万套商住房库存可能引爆降价潮》。
那么,“44万套商住房库存”的数据出自何处呢?《中国经营报》竟然说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简直是一个与“有关部门”、“临时工”同样令人厌恶的词组。很多积极讨伐“有关部门”、“临时工”的媒体从业者,却总是戒不掉对“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迷恋。
“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永远是真新闻的敌人,是假新闻的LOGO。又不是什么影响国家大事的数据,至于那么神秘兮兮地“不愿透露姓名”吗?因为,这根本就是个谣言。杭州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官方网站清楚地表明,截至3月16日,杭州可售商品房库存量约为(含萧山、余杭两区)11.5万套,其中可售住宅库存量约为7.5万套。也就是说,可售商业性质房源库存量约为4万套。怎么4万套突然就被“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满嘴跑火车成了“44万套”了呢?
千万不要狡辩说,官方数据不可信。杭州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官方网站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一个楼盘从取得预售证开始到每一套房源的销售,都是在杭州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的网络系统上实时操作完成的。
通读《中国经营报》的这篇报道,简直是错误百出。比如在谈论的杭州北部软件园时,用“杭州当地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的方式下结论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大型新兴住宅区,但入住率并不高”,但问题是这个区域的住宅项目至今都处于在开发状态、鲜有交付的楼盘,又何来“入住率并不高”呢?
当然,过多地拨正这样一篇劣质新闻,没有太大意义。但更令人遗憾的是,又有其他不明真相的全国性媒体居然以此为摹本跟进报道。3月16日,中国新闻网以《杭州房价跌至全国第七 44万套库存或引爆降价潮》为题,写下了一段更加令人无语的导语:“2010年,杭州新房价格一举超越北京,以25840元/平方米的均价位居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的首位。如今杭州的房价却已跌落至全国第七位,据了解,目前杭州商户型房产数量库存高达44万套,有可能引爆商住房降价潮。”
这无疑是在传播一个谣言的时候,又加入另一个谣言。所谓“2010年杭州新房价格全国首位”,当时是由一家叫做“宜居城市研究室”的“机构”发布的假数据,被不明真相的媒体做成假新闻之后,流传甚远,并且遗毒至今。这样一篇假新闻,竟然又被挖出来作为“呈堂证供”。该说什么好呢?只能说,有些记者同行对“度娘”的爱太盲目了,随意百度一番,一条可以流传全国的新闻就出来了。当然,“度娘”并没有错,“度娘”会提供假消息,但是它也同样提供证伪的功能——当然,这种证伪功能是无法被那些缺乏常识的记者所获取的。
“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造谣者的通行证。当时造谣说“2010年杭州新房价格全国首位”,把杭州房价吹到天上去;如今造谣说“杭州有44万套商住房库存”,又是一副要把杭州楼市打入地狱的架势。为什么不是天堂,就是地狱呢?为什么要在天堂胡言、在地狱乱语,却不能说点在人世间说的人话呢?
当然,这些假新闻之所以还能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房价这个敏感话题已经被异化到了“过敏”的程度。值得欣慰的是,终于有了一些“脱敏”的动作:住建部开始“弃用”城市年度房价控制目标,这个2010年以来与“限购令”齐名的“最具代表性的行政性调控手段”,将从2014年开始退出楼市调控手段的“政策储备”序列。同样在3月15日,同样是《中国经营报》,最先刊发了这篇令人尊敬的报道。
要知道,在“城市年度房价控制目标”的行政压力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控制房价,只能掩耳盗铃地暂停发放豪宅项目的预售证,比如北京就一度停止了单价超过4万元/平方米的住宅项目。这种“掩耳盗铃”的故事,应该可以光明正大地被当作一个笑话了。
所以,只要持续多做一些让房价“脱敏”的正事,那些关于房价的假新闻,自然就不会那么有市场了。(刘德科 屋宇周记)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