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随着宿迁市首幢119米高的商务楼打下第一根桩,全省13个市都拥有了建成或在建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商务楼宇。
建筑学上把24米至100米的楼宇统称高层建筑,100米以上则称超高层建筑。一般超高层建筑不宜人居,因此,100米以上高楼多为商务楼。“而拥有多少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商务楼,通常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经济实力、城市形象、科技建筑水平的第一标识,同时,也是考量楼宇经济规模的风向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熊国平博士介绍。
江苏矗起高层商务楼5000多幢
全省高层建筑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近10年处于“快速垂直增长期”。目前,全省高层、超高层商务楼总数,均排名全国前十,相当于全国“老大”上海市的一半左右。
全省高层建筑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苏南、苏中、苏北呈现梯度崛起的格局。据去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拥有高层商务楼5000余幢,超高层200多幢,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南京3市。
目前,仅南京市就拥有高层商务楼近3000幢、超高层商务楼近百幢,尤以世界第七、高450米的紫峰大厦独领风骚。而苏州、无锡市近年也不断刷新地标,其中苏州在建的450米国际金融中心,将与南京紫峰大厦并列“江苏第一高楼”。去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世界城市天际线排行榜”,无锡位居中国第15位、地级市首位。
从苏南到苏北,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江苏城市的天际线不断长高,正迎来自己的“高楼时代”。
“可以说,江苏高层商务楼宇的建设与楼宇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自发阶段’进入‘加速提升阶段’,这个节点上,处理好楼宇建设与楼宇经济的关系,相当重要。”3月22日,楼宇经济专家、上海社科院戴晓波研究员对本报深度报道工作室记者说。
专家介绍,楼宇经济又称“垂直印钞机”,是以商务楼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现代服务业和商贸业为重点,扩大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的一种经济业态。
一样的高楼,不一样的“含税量”
南京鼓楼,是较早确立楼宇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城区,南京乃至全省多数地标式摩天楼,都“长”在该区。
目前有服务业“亿元税收楼”吗?鼓楼区税源办答复记者:“没有,倒是有六七家生产或销售企业自建的一幢大楼,年纳税少则过亿,多则14亿。”
由于高附加值的产业属性,楼宇经济往往也是“纳税地标”。以上海为例,在静安、卢湾、黄浦和浦东陆家嘴功能区60平方公里内,楼宇税收已占各区税收的半壁江山。如静安区7.62平方公里内,2005年50幢商务楼宇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52.6%,其中纳税过亿元的商务楼宇有11幢;而到了2008年,仅国泰君安一幢楼的税收就超过20亿元。
上海大楼为何“吐钱”多?除了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定位落差外,就楼内的产业结构而言,上海商务楼比南京商务楼至少有“三多”。戴晓波认为:
一是总部楼多,即从事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跨国公司全球总部或地区总部、大中型国企总部、上市公司总部多。去年,在沪外企总部超过600家,其中跨国公司总部、外资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各约200家。
二是金融、保险、律师等高端服务楼多,由此形成高级设计师、理财师、会计师、税务师、律师聚集的“众师楼”。目前大楼内仅律师服务业年创造GDP就近100亿元。
三是创意智慧楼多,包括软件开发、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动漫网游等,仅印刷业年产值就近200亿元。
而我省目前商务楼宇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偏粗,普遍承担生产、销售、贸易企业的“办事处”职能;不少商务楼宇还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聚集度不高、空置率居高不下、经营入不敷出等问题。楼宇经济质量不高,自然影响其“吸金吐银”能力。
记者近日在新街口某大厦一楼数门牌,发现入驻的160多家单位无一国际国内“大鳄”。其中,国内企业办事处100余家,国外及港澳分公司17家,咨询中介机构4家,银行1家。以楼宇为单位的产业结构低端化、经济聚集度和外向度不足,哪能产生“印钞机效应”?[NextPage]
加快转型,“楼宇经济”借梯登高
“现代服务业是楼宇经济的支撑,我省楼宇经济发展的差距,其实是服务业发展的差距,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差距。”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葛扬教授说。
服务业一直是我省经济的短板,其税收贡献远低于广东、上海等地。去年,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0.9%,而上海是57.01%。
认识到“软肋”,我省已把猛推服务业作为“十二五”转型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要达到48%。
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正是楼宇经济提质增效的空间。具体怎么“转”?葛扬教授认为要把握三点:一是倒逼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形成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优型经济结构;二是发挥江苏科教优势,延伸产业链,形成多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中心城市要把发展现代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与楼宇经济结合起来。
按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工业不再是绝对主导,而出现工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或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去年,我省人均GDP已达7700美元,正是全省服务业转优升级、确立主导地位的战略机遇期,也必将拉动全省楼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楼宇疯长,谨防劳伦斯魔咒
记者手里有一份某地《关于加快市区高层建筑发展的意见》,其中规定,凡开发高层建筑,将给予土地、规费、金融、审批、消费等10多项优惠政策。一句话,鼓励盖高楼,而且楼越高,政府给的实惠越多。
“有些市、县热衷造高楼,甚至攀比竞高,造成不少‘烂尾楼’、‘窟窿楼’,全省三分之一的高楼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置率,应该严格控制‘形象楼’的审批。”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研究员大声疾呼。
“都说盖大楼为节约土地,可有的地方土地根本不缺,高楼就竖在农田边,有大楼无经济,这种‘政绩楼’劳民伤财。”葛扬教授深有同感。
一个地区该建多少高楼、建多高的楼,有规矩吗?戴晓波研究员给出如下参考答案:
高层商务楼宇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说了算”,而非投资商或决策者想建就建。
楼宇经济具有都市型和知识密集型双重产业属性,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若商务楼里多是玩具厂、鞋帽加工厂,说明楼建早了。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是高层特别是超高层楼宇集群发展期,100至400米高的大楼会层出不穷。由此,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应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并以不建超高层建筑为好。
现代服务业支撑力强,楼宇集群有产业、人才、信息、税收和资金的集聚能力。通常,一幢高级商务楼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内的经济效益相当。
对照以上自测,大致可知当地高层商务楼的多寡、是否虚火旺盛、建楼速度是否跑到了实际需要的前头。
“建一幢200米高楼的成本,比建2幢100米高大楼的成本多一倍,此外,还带来安全、环境和交通等一系列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适当控制建楼节奏和加强规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高源博士建言。
城市的主人是人,而不是高楼,不能把建高楼当作城市的发展,否则,我们将陷入“劳伦斯魔咒”——“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政策与经济转变的先声:大厦建成,经济衰退。”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