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为天山电影院的虹桥文化艺术中心,预计本月底竣工。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包含一个座位逾千的大中型剧场,适合举办大型音乐剧、媒体话剧、综艺舞台秀等。
如果有一份“2016版上海剧院(场)指南”,你会发现,演艺空间正以一种崭新的概念和姿态进入城市的文化生活。全新的上剧场、虹桥天地演艺中心,从老牌剧院蜕变重生的美琪大戏院和“天山电影院”……今年陆续开幕或即将闪亮登场的剧院(场),“抢占”在交通枢纽的关节处,“进驻”在繁华的商业圈,纷纷打开市场化的“热感应”,并以强大的文化能量辐射周边商业生态。一批新剧场的涌现,正在打开上海文艺青年开启艺术消费的全新路径与模式。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说,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成本,政府能力有限。现在市场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去承担这一部分成本了。对文化与市场而言这是一种双赢。一座大城市,它的需求也一定是多元的。不回避文化艺术与商业形态的合作,不看轻消费者多元的体验需求,多元剧场群落的出现,生逢其时。浦东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环球港剧场、上海保利大剧院、兰馨·悦立方……浦西至浦东,市区到郊县,回顾这几年的发展,上海剧场已经从一个个点,连成了线、绘成了面,一张全新的文艺地图,慢慢延展开,铺开去,席卷城市的各个角落,滋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多元化错位竞争
新建于徐家汇美罗城内的上剧场,本月初迎来了第一批观众。剧场坐落于商场5楼,入口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空间,左右两侧提供各色餐饮服务。仿佛走出餐厅寥寥数步,就能“推门而入”,体现出赖声川对剧场设计“去殿堂化”的独特理念。12月5日开幕当天,美罗城人流陡增,餐馆、咖啡店等位的时间都比以往周末要长。
把剧场建在商业圈里,或者说商业地产主动拥抱剧场,对于这种新尝试,上剧场不是仅有的一家。今年11月正式揭幕的“虹桥天地”毗邻虹桥枢纽旁,数条地铁线汇聚使其拥有独一无二的便利交通。在提供传统的商务、休闲功能之外,“虹桥天地”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可容纳1000多人的多功能演出建筑——“虹桥天地演艺中心”。开幕季中,爱丁堡前沿戏剧节木偶剧《龙》、肢体剧《反转地心引力》、面具戏《安德鲁与多莉尼》等创意戏剧作品先后登台,票房火爆。就在上周,为期4个月的“天才达·芬奇”世界巡回互动展也在虹桥天地演艺中心拉开序幕,达·芬奇的珍贵手迹以及各种装置艺术一一亮相。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开发剧场或多功能演艺空间,将是商业地产不会忽视的重要功能。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包亚明告诉记者,如今有大量的海外演艺公司想要进驻上海,市场需求旺盛。可以预见,这种“商场+剧场”“剧场群+商业中心”的模式会继续在上海规模性涌现,它们将要满足各种文化演出活动、时尚品牌活动的使用需求。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多元化错位竞争很重要。”包亚明说。
大宁国际商业广场5座3楼里,藏着一座很出名的小剧场——“小不点大视界”。这是中国首个为0至12岁儿童及其家庭度身打造,清一色引进海外精品剧目的亲子微剧场。自今年5月开幕以来,上海的很多妈妈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神奇的微剧场。300平方米的空间能让孩子们“坐着、趴着、躺着、蹦跶着,与父母相拥着,与艺术家温暖对视着”,尽情享受亲子时分。继多媒体舞蹈旅行剧《魔毯》、俄罗斯创意儿童剧《魔法师的白手套》之后,“小不点大视界”今年7月引进英国的创意人偶剧场《小小云先生》引发轰动,甚至有不少长三角地区的妈妈们带着孩子组团前来观摩。
普陀区月星环球港开业以来人气一直很旺,它的四楼也藏了一座小剧场,以亲民、接地气的曲艺相声演出为特色,笑乐汇相声会馆不温不火地演着。浦东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大观舞台也在摸索着自己的定位。它的舞台能满足实验剧、音乐剧、话剧、戏曲、舞蹈等多种演出形式的空间需求,但据主管张磊透露,儿童剧的上座率最有保障。
老建筑华丽转身拥抱当代
当剧场的新生力量不断诞生、成长和崛起之时,一些上海曾经的老影剧院正经历着或拆迁,或彻底改建、转换功能,或旧貌换新颜而“重生”的各种命运。上海西区的天山电影院,承载着一代长宁人深厚而温馨的记忆。电影院广场上熙熙攘攘的夜市,成为那个年代天山路商业一条街繁华的写照。天山电影院,更像是娄山关路一带区域的文化地标,是当地居民的社交场所。2012年5月,伴随着最后一场电影3D《泰坦尼克号》放映完毕,运营32年之久的天山电影院大幕落下。
三年沉寂之后,随着天山电影院附近的各类百货、商务中心的陆续崛起,人们即将等来“天山电影院”的亮灯——今年年底,“虹桥文化艺术中心”全新升级亮相。与之呼应的是,天山路继续向西,缤谷广场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有6到7个小剧场将与千座等级的虹桥文化艺术中心链接成一条剧场群。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尚宏是一位坚实的戏剧拥趸,说到申城剧场体验,他对标的是英国伦敦西区,“在伦敦西区,剧场之外的商业形态很丰富,看完戏喝咖啡、吃饭非常方便。英国人会把空置的教堂、厂房改造成剧院,而一些小型戏剧甚至在咖啡厅、酒吧就演了。”
如今,上海的“伦敦西区”也已初现雏形——汇集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等老牌剧院效应的“江宁路一条街”呼之欲出。
美琪大戏院在沉睡5年后,将于明年1月5日进行试运营,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芭蕾舞团-LED版《天鹅湖》将为剧院“归来”开启大幕,而美琪演出季将正式在明年春天启动。毗邻美琪大戏院的北京西路1013号也将纳入“江宁路文化街”的统一规划之中,由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将其改建成时尚、先锋的浸入式剧场。这个“7×24小时”的综合戏剧体验空间,白天以商业活动、主题展览及特色餐饮为主,晚间进行戏剧表演,深夜还有酒吧营业,探索文化与商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与美琪相距不远的艺海剧院也全方位出击。名导孟京辉入驻艺海剧院五楼,成了继北京蜂巢剧场之后第二个全年驻场的“定点”。孟京辉新创排的《琥珀》《你好,忧愁》等佳作、新作陆续在此上演。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兰馨电影院,经历10年蛰伏后,于2013年在原址进行重新装修。如今,兰馨电影院更名为兰馨·悦立方,从单一的电影放映功能升级为提供特色文化产品:午夜场艺术电影、独立小剧场话剧、艺术家设计师衍生产品等。以毗邻八佰伴、上海湾、华润时代广场的地理位置,面向陆家嘴金融城的消费客群。
还有一些老牌剧院正寻找与民间资本的合作。近日,上海兰心大戏院与民营企业上海当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兰心大戏院”这一沪上老牌剧院,挖掘它的传统演出特色,使其升级为传统戏曲的普及基地和戏迷票友的“聚集地”。
创意为先凸显人文追求
上剧场由曾学习过建筑设计的赖声川亲自打造,一个由戏剧人亲手创造的剧院,其思路是“充满了戏剧的不确定性,就像生活”。“剧院的设计,究竟是高还是大?要是换在十几年前造剧场,涌现在设计者脑海中的一定是宏大的、像礼堂一般的构造”包亚明说。他认为,剧场与电影院的发展轨迹暗暗吻合。从一家电影院只有一到两个厅,每个厅几乎都是“超大型”的,拥有几百上千个座位,到如今电影院成为购物中心的标准配备,大小厅配合滚动播放,满足消费者来了以后马上就能看的需求。如今,话剧剧场的整体设计理念,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把剧场开在商场里,还能够“捕捉”到非刻意消费的观众,让他们“随意”地走进剧场,其中一部分就是未来的粘性观众。
“从前要看一台演出,可能艺术冲动要积累到很强烈的程度才能去实现,或许还没达到那个最饱和的点,热度就消褪了。”包亚明这样认为,“艺术平民化后,在对艺术的激情消失前我们就能完成对艺术的欣赏,这样反而把艺术欣赏强化了。”
位于虹口区溧阳路611号的1933老场坊,由英国设计师于上世纪30年代设计建造,结合了古典英式和古罗马巴西利卡式的建筑风格,其间错落盘旋的廊道构建出的特殊空间感独具艺术氛围,这也为戏剧表演、舞台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在这座文化创意园区内,设有大小两个演出剧场。目前,位于二楼的微剧场年演出场次为170场左右,年接待观众量为2万人次左右。在这座上海市著名优秀历史保护建筑里欣赏先锋话剧,是不是有一种别样的感受?
此外,2014年开幕的上海保利大剧院,由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拥有一个1466座的大剧场和一个400座的小剧场,最为独特的是“屋顶剧院”和通向湖水的“水景剧场”两个非常规剧场——“水景剧场”用观众席连通剧院内部,营造出湖水与建筑相互交融的整体感,能够为创意剧目提供施展的舞台。
正如伍江所言,以个性化体验为剧场的差异化竞争方向,将是未来上海剧场、演艺场所进行功能性拓展的要素。
文章来源:文汇报